宜昌市委编办聚焦“四个坚持”深化公安体制机制改革
为加快构建职能科学、事权清晰、指挥顺畅、运行高效的公安机关机构职能体系,宜昌市委编办坚持做精机关、做优警种、做强基层、做实基础,深层次推动公安机构编制职能调整优化,助推打造“家门口的公安局”“老百姓随呼随应的全科警察”,有效提升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和安全感。
一、坚持做精机关,推动内设机构“大瘦身”。聚焦解决机构臃肿、职能交叉、警力分散的问题,突出公安核心职能,大刀阔斧推动内设机构调整优化。一是合理设置内设机构。机关内设机构精简率达三分之一以上,派出分局内设机构精简率近三分之一。二是优化警力配置。市公安局机关释放出的编制资源全部下沉到派出分局及派出所,增加了直属支队、派出所等一线警力,大幅提高一线执法力量,实现警力配置“头精、腿壮、腰杆硬”。
二、坚持做强基层,推动编制资源“大优化”。聚焦解决基层人员力量不足、基础工作薄弱、群众满意度不高问题,推动重心下移、警力下沉、保障下倾,打造“家门口的公安局”,实现人员的金字塔结构。一是增加基层警力总量。调配警力下沉,基层一线警力增加30%。二是优化设置基层机构。按照“一区一分局、一街道一所”,设置派出分局及派出所,整合后分局精简率达30%,派出所精简率达20%。如西陵区公安分局在调整前,部分派出所因警力不足,未达到“一室两队”(综合指挥室、社区警务队、打击办案队)建设标准,整合后派出所警力占分局总警力比例大幅提升,均已完成“一室两队”建设,并发挥效能。2022年5月以来,破获“盗抢骗”等民生小案46起,有力保障了群众的切身利益。
三、坚持做优警种,推动职能职责“大整合”。聚焦解决“多龙治水”、巡控散化等问题,深化“情指勤舆”一体化实战化运行机制改革,打破警种界限、强化警种责任、实现职能归并,让警务资源在时间、空间上达到最优分布和集约使用。一是推进“大警种”整合。整合内设支队,如重新组建的治安支队,集成作战效应释放明显,首月抓获犯罪嫌疑人数量同比增长93.5%,抓逃人数同比增长84.2%,城区入室盗窃、盗窃电动车摩托车、敲诈、盗窃车内财物等警情同比下降21%、36.9%、71.8%、54%,“战斗力”得到大幅提升。二是实现专业职能归并。坚持一类事项由一个部门统筹,积极应对网络诈骗、知识产权等新业态犯罪,明确5个支队相关专业职能,变“多龙治水”为“主龙治水”。
四、坚持做实基础,推动治理效能“大提升”。聚焦解决案件预防迟缓、出警效率不够高的问题,一体化推进“一社区一民警”“一中心一警务站”,构筑城市现代化社会化治理的铜墙铁壁。一是配备专职社区民警。在所有社区配备专职社区民警,彻底打破以往基层民警“一人一岗一分工”的职责细分,就近处置各类警情,使街面见警率、民警管事率明显提升。社区民警运用“警务通”等平台,实时掌握、采集社区信息,快速回应群众诉求,对于行动困难的群众,提供上门办理身份证等便民服务,打造“老百姓随呼随应的全科警察”。二是推动警力部署下沉。在城区人口密集活动区设立中心警务站3个,由特警支队警力入驻,实行24小时值班备勤,与周边社区、校园、医院等单位共建共治,共同打造“平安小区”“平安校园”“平安商圈”,并设置身份证申领、交通违章处理、出入境自动签证等便民设施方便服务群众,确保治安保卫重点单位的和谐、稳定、安全。
(来源:宜昌市委编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