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机构编制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习园地

用历史的笔墨描绘现实的蓝图
责任编辑:   文章来源: 市委编办  发布时间: 2021-08-12 17:21  阅读次数:显示稿件总访问量

回顾党的百年奋斗史,机构编制工作始终贯穿其中、伴随发展,成为推动党和国家事业波澜壮阔发展的重要基础。机构编制部门要追溯发展历程,探寻工作规律,总结历史经验,明确主攻方向,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更多体制机制保障,也是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的具体实践。

一、从机构编制工作发展史中汲取力量,坚定理想信念,把牢政治方向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严密的组织体系,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优势所在、力量所在。从1921年建党到党建立局部政权,从1934年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到陕甘宁边区政府成立,从新中国成立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改革开放,机构编制工作始终服务于党的执政需要,始终服务于党的政治路线,始终服务于巩固党的长期执政能力建设。面对白色恐怖的腥风血雨,我们党始终孜孜探寻机构建设强化之路。早在建党初期,党就意识到机构编制工作的极端重要性。1927年,党员人数从四大召开时的994人发展到57967人,“已变成了真正群众的党”。面对党员队伍的迅速发展和革命形势的复杂多样,中共五大通过《党的组织问题决议案》,明确现时组织问题上的主要任务就是建设坚固的、能战斗的秘密机关,同时选举产生中央监察委员会,设立了党最早的党内监督机构。1927年11月,周恩来同志从东江前线赶回上海,牵头建立中共中央特别行动科,由中共中央特务委员会直接领导,下设总务科、情报科、行动科、交通科。中央特科的建立,是党在血雨腥风中的战略抉择,不仅保全了党中央在白色恐怖下继续奋斗的有生力量,对党的机构建设也产生了深远影响。冒着革命战争的枪林弹雨,党始终孜孜探寻编制管理深化之路。革命战争年代,党领导的机构、职能和人员编制工作,都是围绕夺取军事斗争的胜利进行的。1942年,毛泽东同志指出“党中央提出的精兵简政政策,是一个极其重要的政策”。陕甘宁边区政府根据中共中央指示,先后进行3次精兵简政运动,提出精简、统一、效能、节约和反对官僚主义五项目的,奠定了新中国成立后机构编制工作长期遵循的基本原则。精兵简政运动,既是我们党历史上机构编制及人员调整的雏形,也为夺取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胜利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始终孜孜探寻职能体系优化之路。新中国成立之后,从1949年成立的政务院及其所属单位机构编制审查委员会,到1956年更名的国务院编制委员会,到1963年周恩来同志推动设立的国家编制委员会,到1978年党中央、国务院批准恢复的国家编制委员会,专门负责机构编制工作的管理机构逐步完善。在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的背景下,编制管理模式从“中央统一领导、统一管理”向“中央统一领导、地方分级负责”转变。1978年,随着改革的东风吹遍神州大地,为适应党和国家工作重心转移、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需要,机构编制工作积极推动实现从计划经济条件下的机构职能体系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机构职能体系的重大转变。

机构编制工作发展史启示我们,始终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是机构编制工作的“生命线”。我们必须牢固树立党管机构编制的根本原则,从“机构编制资源是重要政治资源、执政资源”的政治高度,坚持在党委政府和编委的领导下,从严落实归口管理要求,从机构、编制、职能等方面对机构职能体系不断调适优化,按规定权限履行机构编制管理职责,不断完善党统揽全局、协调各方的制度安排。

二、从机构编制工作改革史中解放思想,坚守为民初心,勇担职责使命

改革是一场不能回头的“博弈”,是一场制度与利益的“对垒”。机构编制部门在某种程度上承担着“革命者”“管理者”的角色,不仅是机构编制的管理机构,更是改革的推动者和协调者。以党政机构改革为主线,持续优化治理体系。1951年,政务院发出《关于调整机构紧缩编制的决定(草案)》,进一步加强中央集权,开启了机构改革的序幕。从1956年调整为地方“块块管理”为主,到1961年加强中央集中计划调控,到1982年大幅撤并经济管理部门,到1988年首次提出转变政府职能目标,之后5次党政机构改革始终围绕处理好政府与市场、政府与社会、中央与地方的关系,进一步转变职能、优化结构、强化责任和严控机构编制。2018年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突出党对各领域各方面工作的领导,突出党和国家机构职能体系实现整体性重构,习近平总书记亲自审定省级改革实施方案和各部门工作方案,亲自签批部门“三定”规定,亲自协调重大政策问题,涉及各类文件多达190多件。在全面落实各项改革任务的基础上,作为淮河生态经济带发展规划的首提首倡市,淮安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将淮河办设在市发改委,统筹推进淮河生态经济带建设相关工作,同时设立全省唯一的营商环境优化办公室,为淮安抢抓重大发展机遇,推进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以审批制度改革为重点,持续释放市场活力。面对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发展阵痛,通过短期刺激政策推高经济增速的做法已经难以为继。2013年,国务院明确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工作牵头单位由监察部调整为中央编办,国务院审改办设在中央编办,拉开了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大幕。深化改革就是要紧紧围绕政府职能转变这个中心,实现“放、管、服”三位一体,创新审批方式,加强事中事后监管。根据改革部署要求,2015年,盱眙县行政审批局正式挂牌运行,成为全国首家县级行政审批局。2017年,淮安市行政审批局成立,标志着淮安正式步入“一枚印章管审批”时代。以“两单一书一平台(市场主体行业准入应知事项告知单、部门监管责任清单、信用承诺书市场监管信息平台)”为核心的市场综合监管体系成为淮安市场综合监管改革品牌。通过减少政府微观事务管理,同时规范审批行为、提高审批效率,进一步释放了改革红利,加快推动了经济转型升级。以基层管理体制改革为基础,持续提升治理能力。乡镇街道等基层政权组织是国家治理的重要基础。中央编办明确要求继续推动构建简约高效的基层管理体制,深化乡镇街道机构改革。省委编办持续深化基层审批服务执法力量整合,推动更多资源、管理权限和民生服务下放基层。2013年,盱眙县马坝镇率先启动省级经济发达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试点,组建“两办八局”组织架构,形成“一枚印章管审批”“一支队伍管执法”改革经验。2018年至今,淮安以乡镇布局优化为契机,总结推广经济发达镇和重点中心镇改革经验,以优化镇街组织架构为基础,完善镇街“中心+平台”社会治理模式,建立职责准入、资源下沉、权力调整、全员培训、考核评估、信息共享六大制度,扎实推进审批服务综合执法一体化平台常态运行,率先成为全省一体化平台试点,率先完成全市域一体化平台启动工作,率先将园区板块纳入一体化平台建设范围,相关工作受到江苏省委编办通报表彰,并在全省推广复制金湖县一体化平台建设试点经验做法。

机构编制工作改革史启示我们,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是做好机构编制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我们必须把党的群众路线贯穿机构编制工作始终,重视从群众、基层中发现问题,进一步巩固深化机构改革成果,纵深推进事业单位改革、基层审批服务执法力量整合、综合行政执法、审批服务便民化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体制机制改革,找准和解决部门履职中存在的体制机制问题,更好地服务于基层治理体系完善、服务于各项制度执行。

三、从机构编制工作创新史中探寻规律,坚守发展要务,锐意开拓进取

党的十八大开启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也对新时代机构编制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2018年,党的十九届三中全会专题研究机构改革问题,中央编委作为党中央决策议事协调机构,由习近平总书记亲自担任主任,中央编委领导体制实现历史性变革。在新一届中央编委第一次会议上,总书记指出,机构编制工作在加强党和国家机构职能体系建设、深化机构改革、优化党的执政资源配置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对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具有重大意义。

处于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历史进程中的机构编制部门,进一步突出目标导向、创新导向和问题导向,在一些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重大进展。制度创新奠定法治基础。自1941年毛泽东同志首肯李鼎铭先生的精兵简政建议,到1976年邓小平同志提出“编制就是法律”的论断,相继揭示了机构编制管理的本质特征。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先后主持中央编委会议、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中央政治局会议,审议通过《中国共产党机构编制工作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引领新时代机构编制工作走上新的法治之路。随后,中央编办提出机构编制法规制度体系建设指导意见,江苏省委编办跟进制定法规制度体系建设两年行动方案,出台《江苏省贯彻〈中国共产党机构编制工作条例〉实施办法》(以下简称《实施办法》)。淮安在修订完善编委工作规则、编办工作细则的基础上,推动构建以贯彻落实《条例》《实施办法》为主线,以机构编制改革、管理、服务等层面的规范性文件、标准口径为主要构成的“1+N”制度体系,为进一步加强机构编制工作规范化、科学化、法治化提供了制度支撑。管理创新锚定民生坐标。面对经济发展新常态,妥善处理严格控制与满足需求的矛盾,探索政府购买服务等有效形式和办法,扭转经济社会事业发展对增加机构编制的预期,从深层次上倒逼管理创新和结构优化,成为各级机构编制部门面临的重要课题。针对群众反映强烈的卫生、教育等领域的重点热点问题,淮安着力深化教师编制“县管校聘”改革,推行基层医疗卫生编制“县管镇用”制度,提高编制使用效率。重点补齐公共卫生和安全生产领域工作短板,调整优化疾控系统机构职能体系,推动市、县区两级安委办实体化运作,统筹增核相应编制,实现省级以上开发区安全生产机构全覆盖。服务创新擎起发展重任。近年来,淮安机构编制工作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持续推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体制机制创新。紧跟台资高地建设步伐,在全国设区市首家设立台商服务中心,积极服务淮昆台资合作产业园、宁淮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等南北共建园区体制机制建设。为打造中国盐都和千亿元盐化工产业,组建正处级建制盐碱科技产业园管委会。为推进产学研结合和加快生态市建设,专门设立研究机构和洪泽湖生态湿地保护管理机构,全面整合原承担里运河、古淮河等管理服务职能的5家事业单位,设立市级大运河文化带管理协调机构(市大运河办),推行“市大运河办+市文旅集团”管理运作模式,聚焦中国水工科技馆、漕运城、板闸遗址公园等重点项目,不断拓展丰富地方运河文化传承载体。为贯彻落实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党性教育有关精神,设立恩来干部学院、恩来干部学院培训中心。坚持聚合动能、优化体制,推行以省级以上开发区为主体的“一县一区、一区多园”机构整合和统一规范管理,圆满完成淮安工业园区与苏淮高新区、软件产业园与科教产业园整合工作,进一步强化高新技术孵化、新兴产业创新、高层次人才集聚服务功能,加快推动产城融合发展。

机构编制工作创新史启示我们,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创新管理服务、创新体制机制,服务好各项事业发展始终是机构编制工作的核心任务。我们必须紧紧围绕“十四五”时期党委政府重点任务,在严守机构编制纪律要求的前提下,进一步突出创新导向,统筹盘活用好沉淀和低效配置的编制资源,强化对经济社会发展、民生保障、生态文明、党和国家监督体系等领域的机构编制保障服务。


南京机构编制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