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今年以来,溧水区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市网格化工作部署,以“人在网中走、事在网中寻、难在网中解、情在网中结”为目标,创新网格工作机制,完善社会治理体系,不断增强网格化服务管理效能,网格工作群众满意率、平安创建群众参与率均位居全市前列。
一、职责耦合,提升网格治理专业化水平。
健全面上统筹、部门联动、各负其责的推进机制,推动网格化社会治理工作更加专业高效。一是强化组织领导。充分发挥党委总揽全局、协调各方作用,成立区委主要领导任组长的创新网格化社会治理机制工作领导小组,50个部门和镇街共同参与、合力推进,出台“解决不了怎么办”提级会办、网格事项处理“大中小”闭环机制、“网格+公共服务”等文件,为网格化工作提供系统制度保障。二是厘清网格职责。针对部分职能部门简单交办要素事项、网格员上报隐患积极性不高等问题,细化综合执法类事项处置规范和流转程序,细化制定《“全要素”网格事项清单》《微网格辅助工作清单》《负面工作清单》3张清单,共25项150条,明确各方职责、优化考核办法,提升网格职责履行质效。三是拓展“网格+”内涵。强化网格化社会治理联动部门合作,结合“一领六提”行动,推动党政机关4100余人常态化下沉开展志愿服务活动;率先在全市开展“网格+公共服务”建设,强化水、电、气、通信、气象等方面便民服务;在政法网格员中组建20支为企服务小分队、118支社区服务小分队、4支高校服务小分队,开展专业法律服务。
二、资源整合,提升网格治理精细化水平。
聚焦村社治理与服务,完善网格治理最小单元,夯实社会治理基层基础。一是深化“精网微格”。依托“精网微格”南京市市级试点,在综合网格基础上,以楼栋、村民小组为单位划分2684个微网格,选用3689名微网格员,网格群建设推进率100%,构建形成“镇街—村社—网格—楼栋—户”工作体系;制定《微网格辅助事项清单》,规范微网格工作流程;推动“网格服务帮代办”延伸进村组、楼栋和居民家中,对老幼病残等实行“零跑办理”,实现网格触角延伸“零距离”。二是创新“清网梳格”。创新有奖举报、随手拍等机制,依托网格精细摸排处理各类线索,有机结合网格工作与信访突出问题“双月攻坚”行动,推动政法、应急、环保、城管、消防、商贸等行业管理网格与基层治理网格有效覆盖,实现治理力量“多网合一”“一员多格”。今年以来,累计开展网格巡查8万余人次,化解矛盾纠纷1.2万余件,受理市民风险隐患有奖举报线索3600余条,发放奖金6.4万余元。三是探索“充网实格”。以承担全市专属网格试点工作为契机,充实网格工作力量,探索专属网格行业牵头部门牵头抓总、协商会办等工作机制,制定《溧水区规范专属网格建设和管理实施方案(试行)》,逐步完善区、镇街、社区三级专属网格工作体系。制定《规范基层治理建设更高水平平安村(社区)的工作方案》,建成区级社会治理样本村社20个,白马镇石头寨村、石湫街道上方村、向阳村获评“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
三、数据融合,提升网格治理智慧化水平。
发挥城市数字治理中心“城市大脑”功能,打通职能部门与网格间的“信息壁垒”,用好“四标四实”建设成果,让数字赋能社会治理。一是数据归集促便捷。打造以“城市大脑为枢、指挥中心为体、网格管理为肢”的区、镇街、村社协同联动的三级社会治理指挥中心,归集民政、卫健、人社等条线部门相关专题人口数据,整合“12345”、网格员上报、调解小助手等事件平台数据,推进基层治理各相关部门系统融通,推动数据一次采集、按需共享,业务一次办理、网上流转,实现基层治理事项的联动联处。二是数据分析促精准。实施网格数据大会战,强化信息动态分析和分类管理。今年以来,通过网格工作平台数据自动比对分析,及时清查整改超标网格289个、未按期采集基础信息网格439个、不合规工单217条,率先在全市完成超标网格清零工作,为精准治理提供保障。三是数据支撑促高效。强化城市数字治理中心支撑功能,优化工单派发,处理交通调控管理、环境保护、市容整治、食品安全、治安维稳等方面工单11900条;依托“一网统管”平台AI智能分析、智慧电梯以及渣土车监测等功能,有效治理占道经营、电瓶车入楼充电、垃圾偷盗等问题,推动风险隐患防治由“人防”向“智防”转变。